top of page

​民宿故事 Story

戶外-26.jpg

種一片樹林
造一個家

LOGO.png

業 主:水泥角生態民宿
規劃設計:水牛建築師事務所
主持建築師:陳永興 建築師
專案參與人員:劉字禎、李承學、羅光良、張雅琪、賴怡文
結構顧問:原型結構工程顧問有限公司
機電顧問:聯升電機技師事務所
建築施工:綠埕營造股份有限公司
空調工程:大奇冷凍空調工程有限公司
外牆及大門木作施工:與木製研

 

戶外-6.jpg
戶外-6.jpg

​從環境說起

921大地震過後,桃米社區有一半以上的房屋受損,後來有一部分的中繼組合屋就坐落在這裡。後來,民宿主人想要在這裡打造一個理想的家,決定先從「環境」開始打造。

第一件事是移除原本地上的水泥,並保留水泥的元素
主人敲除並利用保留水泥塊疊砌成民宿的台階、步道、小土堤,希望為這片土地留下一些紀錄,也讓旅客可以去發掘民宿的各個角落

第二件事是種下樹苗,打造一個生態的家
主人親自種下一棵棵小樹苗,成長為可遮蔭的樹林;潺潺河道旁也是生機盎然,自成一個豐富的生態環境


 

咖啡廳內部

有生活感的建築設計

有別於一般民宿著重於風格、形式和主題,水泥角在設計之初則是從了解環境資源和屋主生活型態著手,思考屋主和旅客如何共享空間和自然環境,又能保留各自獨享的時刻互不干擾,充分的放鬆和休息。

室內-7.jpg
戶外-10.jpg
戶外-10.jpg

​建築 x 地形

民宿建築從東南往西北側微微抬升,但相鄰的親水公園地勢又高了一層樓,建築量體的規劃和配置,須考慮方位和二側地勢銜接。其重點在於面對道路側的量體要低,不要高過樹稍,而面對親水公園方向樓層卻又要夠高以取得良好視野。因此策略上將建築切分成一高一低,再略為錯置,在視覺上形成二棟相連的小房子。

從社區道路方向進入民宿,首先見到的是隱身在樹林的二層樓住宿單元,擁有寬廣的屋頂平台;建築的主要入口則必須步行繞到後方的三層樓公共空間及住宿單元。入口區為多層次的開放空間,作為主要的戶外活動場域,也能就近通往親水公園。

戶外-25.jpg

光影 x 綠意

因為民宿自然環境環繞,當初思考遮蔭設計的時候,更著重的部分是引入更多的光線和綠意,以及流暢的自然通風。民宿西南面是日照條件最好的方位,因此所有陽台全部安排在同一側,而且儘可能的深,同時愈寬愈好,藉由全落地開窗讓室內能享受充滿綠意的自然日照。

由三樓走出屋頂平台,是被綠景包圍、微風吹拂的自在空間,視線可以從平地的樹稍延伸至鄰近的丘陵,無處不是綠,秋冬季節更可見到樹枝和綠山交疊的不同層次。

清晨時分則是觀看日出的最佳位置,伴著清冷但鮮無比的空氣,等待不遠處山陵線上露出的光暈,觀察太陽升起及環境周圍影子的變化,感官也甦醒起來。

室內-12.jpg
室內.jpg
3B景觀四人房-5.jpg
室內-3.jpg

— 連續性空間 —

由於是從家為出發點來思考,除了一樓大廳作為主要的室內活動空間外,通往各樓層起居空間的動線,也要能感受人的活動與戶外環境。

因此,水泥角提供的空間體驗,不是三層樓各自獨立的,而是由樓梯串起的連續性空間—藉由穿越大廳上方的挑空,在每一處轉折都有機會感受另一個角落的活動,端點則是屋頂的大露台。

當樓梯打開成為流動的空間,行走其間可以是單純的體驗,每一段的視覺風景都不相同,無需特定目的。

— 角落空間 —

無論是房門口、樓梯側、落地窗前,都接連著尺度不一的角落,有良好的採光及通風,獨處或二三友人放鬆交談皆適合。

入口的半戶外空間完整伸展開來,如同舊時三合院的簷廊,白天坐著吹涼風,深夜與訪客長談亦無需擔心打擾已入睡的家人。

— 彈性使用 —

民宿一樓規劃次要入口可進入二間獨立客室,共享小巧的休息區,無階梯的進出空間適合與長輩同行的訪客。
二樓的獨立客房與三樓的相鄰客房,可滿足從自助旅行到大家庭出遊不同人數的住宿需求。

一樓大廳平日為屋主一家吃早餐、與親友交流的場所,彈性的家具配置可容易調整為社區教室、會議、工藝教學的場地。

戶外-10細修.jpg

和人一起成長、老去的建築

水泥角是非常低度裝修的建築, 簡單的室內牆面刷漆,以清水混凝土天花、磨石子地面、實木外牆飾板為主要材料,隨著時間累積,其色澤和質感會緩慢變化,就像人一樣富有生命力。老要老得有味道,正是此類材料的魅力所在,歲月留下的痕跡,也正是空間的記憶。

bottom of page